熱愛植物、重視植物研究和保護、提高公眾的植物科學意識,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綠色發展至關重要
世界上第一朵花開在哪里?《詩經》里的“荇菜”長什么樣?日前,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舉行,這次大會不僅是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也是一場養眼醒腦的植物文化盛宴。短短的會期把不少人的生活帶入了關注花花草草的“植物學時間”,也讓崇尚自然、熱愛植物的“種子”播撒開來。
從哺育人類的糧食到醫治病癥的草藥,從構筑房屋的棟梁到觀賞怡情的花卉,從因植桑養蠶而發展起來的絲綢之路,到玉米、馬鈴薯的全球傳播——人們的衣食住行,幾乎無處不見植物的身影;人類的歷史文化,更是深深留下了植物的烙印。
我國是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全世界1/10植物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花植物是發現于遼西熱河生物群的遼寧古果,也就是說,我國是世界上第一朵花盛開的地方。我國還是世界已知蕨類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水稻、大豆等作物的起源地,以及野生和栽培果樹的主要起源中心。
自古以來,我國就比較重視對植物的發現、研究、利用和保護,比如《南方草本狀》、《本草綱目》和雜交水稻、青蒿素等突破,以及全球最大的植物基因庫等,都集中呈現了在植物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次國際植物學大會的標識元素銀杏,就被稱為“中國帶給世界的珍貴禮物”,是中國人把銀杏從瀕臨絕種的境地中拯救出來,然后再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一成功案例至今仍可以作為全球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的典范。
植物需要我們,就像我們需要植物一樣。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生物多樣性降低,資源和環境面臨巨大挑戰的背景之下,迫切需要我們與植物建立牢不可破的紐帶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綠色發展。熱愛植物、重視植物研究和保護、提高公眾的植物科學意識,對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地關注植物、認識植物,現代科技也為這種愛好提供了更多的實現手段。遇到陌生的植物,只要拿出手機,打開APP,對著植物的特征部位拍張照,就能得到分辨結果,甚至還能看到植物的性狀、分布、價值等系統性的介紹,讓不少人告別了過去“見了麥苗叫韭菜”的尷尬。
不過,也應看到,我國雖然已經走在世界植物學研究的前列,民間也形成了一定的植物保護意識和氛圍,但整體上對植物仍然知之甚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距離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差距,植物滅絕、外來植物入侵等全球性問題仍然突出,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讓“植物學時間”久一點,鼓勵青少年在“植物發現之旅”中走近自然、走近科學,讓人們在關注植物的過程中樹立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們的生活會更綠色、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