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豐腴的草場,茂密的森林,天造地化“三江源”。
8月的一天,第一財經記者站在青海省首府西寧市的北山上,一眼望去,滿目青翠。但在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春天風吹沙起,夏季暴雨成洪。”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綠化處處長朱洪杰說。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有著“中華水塔”的美譽,而守護這一“中華水塔”的,是三江源頭、江河兩岸的天然林植被,是那些放下斧頭油鋸,拿起鐵鍬樹苗的護林員們,以及更多的愛綠護綠的機構和人士。
西寧南北山的造林故事
俯瞰青海省西寧市美景。經過多年植樹造林,該市南北山森林覆蓋率已由1989年的7.2%提高到目前的75%。攝影/章軻
在西寧市的北山,有一個叫大寺溝的綠化區。8月9日下午,記者在這里采訪時,段國祿夫婦正扛著鋤頭、背著噴霧器從山上下來。
今年45歲的段國祿有27年待在這片山上。“記得1991年剛來時,山上草都沒有。第一年先是平整山地,然后從山下抬水,一棵棵栽樹。”段國祿的家在距西寧50多公里的湟中縣,回去一趟不容易,就索性住在山上。那時他才18歲,一個作業區有十幾個人。
西寧市主城區位于南北兩山的山谷之間,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山勢起伏,溝嶺相隔,地形破碎,巖石裸露,土壤貧瘠,植物稀少。氣象監測數據顯示,當地年均降雨量僅368毫米,年平均蒸發量卻高達1763毫米。
“我們在山上種了柏樹、楊樹等。山上種樹本來就不容易,遇上惡劣天氣就更困難了。”段國祿對記者說,1994年曾下了一場暴雨,沖毀了幾戶人家,工人們在山上扎的帳篷也進了水。
“最要命的,是剛種的樹苗很多都被沖倒了。當時粗略算了一下,至少有200畝的林子全毀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活白干。”段國祿說,雨過之后,工人們又爬上山重新挖坑,清洗樹苗,再把樹種上。
在山上干了6年后,段國祿經人介紹,認識了范英。她原本是學理發的,要是在城里開個理發店,收入也不低。“結婚后,她就跟著我上山種樹了。”段國祿說。
范英是個勤快人。在北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幢管護房。第一財經記者在這里看到,段國祿夫婦在房前屋后種了蘋果、桃樹,還建了一個暖棚,種了西紅柿等蔬菜。院子里還種了許多花花草草。在一片碧綠的大山之間,滿園春色的小院子和管護房顯得格外醒目。
“剛來的時候,每月工資才90元,現在有2000多元了。”段國祿對記者說,兩個孩子在城里上學。他們會在山上一直種樹、護樹。
像段國祿這樣的造林人,在西寧南北山上還有很多。
朱洪杰介紹,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決定綠化西寧南北兩山,成立了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歷任省委書記或省長任總指揮,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打造西寧“造肺工程,潤肺工程”的南北山綠化工程。
與其他地方的造林模式不同,南北山的綠化由青海省、西寧市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駐軍、武警部隊和部分個體分片包干,形成了以省市兩級指揮部辦公室為核心、各綠化區為基礎的管理管護體系。
在大寺溝的綠化區,青海省團委綠化區域副主任程旭軍告訴記者,他們最早領到了100畝荒地,之后一點點申請要地,目前管護的林地已達到860畝。“種樹、管護、澆水、施肥、打藥等費用都是我們自己出。資金確實比較緊張,一方面是從機關人頭費里擠一點,活動少搞一點,另一方面是向社會各界人士募集。”程旭軍說,一年的管護費用約50萬元,其中60%左右的資金是從社會各界募集的。
青海省西寧市南北山綠化成效明顯,昔日的荒山已經變成了城市“綠肺”。攝影/章軻
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十幾年來,各綠化單位,建成泵站62座,鋪設各級管道2000公里,修筑調節澇池19座、蓄水池570座,總容量27萬立方米,可控制灌溉綠化面積18.6萬畝,建成了覆蓋整個造林區域的林灌網絡系統,還修筑貫通各個綠化區的硬化道路251公里,形成了較完善的路網系統。昔日的荒山上,如今多了許多可供游客觀光的湟水森林公園、大墩嶺建設公園、石峽清風等景區。
北京中林聯林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此前對1989到2014年的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建設評估結果顯示:西寧南北山已形成森林20.93萬畝,兩山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提高67.8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以鄉土針葉樹為主,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森林生態體系,成了城市的“生態之肺”。
從1989年到2014年年底,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總投資為16.1億元,新增森林資產價值51.7億元,是工程總投資的3.2倍,年平均資產增值率為8.8%。預測20年后,南北兩山現有林業用地森林資產價值將達到124億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將達到48644萬元/年。同時,青海省也探索出高寒干旱地區實施規模綠化林業生態建設的成功模式。
青海省天然林保護辦公室副主任胡小兵對記者說,十幾年來,青海省出臺的多項優惠政策,是綠化兩山的重要保障。
2002年,青海省政府頒發了《關于參與西寧南北山綠化的單位和個人享受有關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綠化用地可以確定給綠化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長可達到5O年),土地管理部門免費劃紅線圖;凡屬于西寧南北山綠化規劃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水利、電力、公路、民工用房等非經營性項目)免征營業稅,以上項目及造林和綠化管理中的勞務用工免征營業稅以及水費、電費給予優惠等七條政策,提高了各綠化單位的積極性。
青海最大天然林工程保護區
從西寧市驅車往北兩個多小時,就到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場地盤。北山林場場長趙昌宏介紹,北山林場林區總面積169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53萬畝,天然林管護面積為145.68萬畝,森林覆蓋率80.1%。北山林區是青海省最大的天然林工程保護區。
和全國其他林場一樣,北山林場已完成了改制,成為一個財政全額撥款的正科級事業單位,辦公經費由縣財政撥付每人每年3500元,共30.8萬元,其主要職責就是看好林子。
趙昌宏介紹,早在1961年,北山林場就開始封山育林。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實施后,北山林場恢復了2個營林區,建立了8個天然林保護工作站和38個護林點,組建了森林管護隊、森林消防專業隊、病蟲害防治專業隊“三隊合一”的森林防護專業隊。
林區內有加定鎮和巴扎鄉,14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人。趙昌宏介紹,天保工程實施后,面對管護任務大,林牧矛盾突出的現實,將145.68萬畝的天保管護區劃定成437個管護責任區,將責任區落實到人頭進行管護。與省、市、縣上級部門溝通爭取,從全林區3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選取了153名貧困戶擔任林區天保工程護林員,另選取100名貧困戶擔任公益林護林員。
截至目前,北山林場依托相關政策,幫扶北山林區生態貧困戶253戶,占北山林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的63.4%。天保工程生態扶貧貧困戶每戶每年1.2萬元,公益林扶貧貧困戶每戶每年1萬元,累計爭取到生態扶貧資金共計283.6萬元,使貧困戶當年實現脫貧。
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天保工程歷時18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林區實現了“一降三增”:林木消耗量明顯下降,累計減少資源消耗12萬立方米。森林面積比工程實施前增加了6萬余畝,活立木蓄積量增加了137.62萬立方米,達到546.22萬立方米,增長了15.4%,森林覆蓋率增加了13個百分點,達到80.1%。森林生態系統得到維護,森林植被逐步恢復,林分結構漸趨合理,林區生態屏障作用逐步顯現。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動植物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趙昌宏告訴記者,北山林場林區內,消失多年的棕熊、馬麝、馬鹿、金雕等走獸飛禽重新出現。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星葉草、膜莢黃芪、桃兒七、羽葉丁香,以及被譽為高原“三大名花”的龍膽花、杜鵑花、報春花等數量明顯增加。第三產業成為天保工程區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地群眾通過育苗、森林旅游與休閑服務收入大幅提高,經濟觀念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趙昌宏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2016年林場種苗收入1.2億元。今年5月至8月,到北山林場旅游的人數達到30萬人次,旅游收入900多萬元。預計全年門票收入可超過1200萬元。
胡小兵介紹,自2000年全國天保工程正式啟動以來,青海省將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除海西州以外的7個市(州)共39個縣納入天保工程實施范圍,總面積39.13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國土總面積的54.3%。
青海省西寧南北山林區“三防”監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工作流程。攝影/章軻
青海對全省102個國有林場為主體的國有管護單位每年進行考核評比,在全國首創了國有林場考核評比先河。
改革活林,更要興林富民。第一財經記者從青海省天保辦了解到,自2013年開始,青海省向天保工程區農牧民群眾提供林下經濟發展資金,重點扶持國有林場及周邊農牧民依托林下資源自主創業,共扶持174戶林區農牧民走上致富之路。
此外,青海省還通過定點扶貧、黨政軍企共建等,先后實施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造、種苗培育、藏茶和羊肚菌種植等項目,幫助林區農牧民群眾脫貧。截至2016年底,青海省共設置天然林生態管護崗位13187個,其中社會護林員4129人,家庭合同制管護5757戶,生態公益管護員3301人,年人均管護工資達11587元,農牧民群眾從森林管護中得到了實惠。
天保二期國家將投入2440億
森林被譽為“綠色水庫”。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養降水約1000立方米,1萬公頃森林的蓄水量相當于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在蓄水能力上,林地平均最大蓄水能力比荒地大30-40倍,天然林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
在青海省采訪時,第一財經記者專門就當地天然林保護成效進行了調查。據青海省林業廳介紹,國家林業局生態監測評估中心、中國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前不久剛完成“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資產評估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2012年,青海省生態系統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4項服務總價值為7300.77億元,是當年青海省GDP的3.86倍。與其他省份取得的研究結果相比,青海省人均生態系統服務產出為12.74萬元,高于四川省(0.85萬元/人,2006年)、云南省(1.08萬元/人,2005年)、福建省(1.67萬元/人,2007)、北京市(0.21萬元/人,2001年)。
此外,青海省2012年為其他地區提供了4724.28億元的生態系統服務,其中與水有關的淡水資源、水電、水文調節、土壤保持4項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2649.30億元,占56.08%,這說明青海省的“中華水塔”作用顯著。
同時,2012年青海固碳價值為192.06億元,固碳量是碳排放量的1.76倍,為其他地區固定了價值為85.23億元的碳,占總固碳價值的44.38%,是一個巨大的碳匯地。通過對比生態建設工程投入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發現,三江源地區,由于生態建設工程投入的力度和持續性強,其投資回報率達到204.26%。
“保護天然林是維護淡水安全的根本舉措,也是維護國土安全的根本基礎和維護物種安全的戰略途徑。”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樹銘說。
國家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實施天保工程這19年,國家投入2000多億元。天保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7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1億畝,17.32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
這19年,全國天然林面積增加了3225萬畝,天然林蓄積增加了8.94億立方米;95.6萬富余職工得到妥善安置,67萬人員長期穩定就業。全國森林植被總生物量170.02億噸,總碳儲量達84.27億噸,其中80%的貢獻來自于天然林。三峽庫區2010年水土流失總面積比2000年減少1312.39平方公里,黃河含沙量每立方米減少1.92公斤,有效保護了全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種群。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天保工程二期,國家投入將超過2440億元,總計需要保護的天然喬木林和灌木林等共29.66億畝,占全國林地面積46.6億畝的63.6%。
李樹銘表示,在法律層面上,將盡快修訂《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在法規層面上,將加快推進《天然林保護條例》制定;在規章層面上,將盡快完善《天然林資源管護辦法》修訂工作;在技術層面上,將盡快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效益評估規范》等技術規程、標準制定,為天然林保護提供制度保障。
李樹銘告訴記者,總結一、二期管護經驗,天保工程將創新管護手段,探索建立“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立體管護模式,與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共同立聯合監督機制。確保到2030年,天然林喬木林面積增加5000萬畝,天然喬木林和近天然林面積達到21.5億畝,蓄積增加40億立方米,碳匯能力達到15.1億噸。天然林質量全面提升,每公頃蓄積提高30%以上。
青海省互助縣北山林場內,流水潺潺,蒼松翠柏,綠野如蔭。攝影/章軻
相關:
天然林保護工程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天然林資源實行更嚴格的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并率先在四川省啟動試點。
2010年,為鞏固工程一期實施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決定,2011年至202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在延續一期范圍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其中湖北7個、河南4個)。
201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開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這一天,長白山森工集團公司,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嶺南8個林業局、吉林省4個森林經營局和內蒙古自治區天保區外大興安嶺山脈范圍內的100個國有林場,數以十萬計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鋸,封存斧頭,走出深林。
2015年,西起大興安嶺,東到長白山脈,北至小興安嶺,綿延數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來“叮叮”不絕的伐木聲戛然而止。重點國有林區停伐,宣告了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已結束,標志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