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從羊八井地熱發電公司傳來喜訊:該電站自1974年投入運行至今,累計發電量突破33億千瓦時。在我國地熱開發利用史上,這座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皚皚雪峰之間的電站書寫了一段傳奇——不僅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也成為我國目前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熱井,開啟了地熱開發利用的“羊八井時代”。而這段傳奇的書寫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藏族院士多吉。
開發地熱
多吉走了很多很多路,如果問他最熟悉的路是哪條?答案一定是拉薩通到羊八井的路。這條路他走了將近40年。
羊八井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從1974年起就被開發利用進行發電。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還都局限于淺層地熱資源。關于羊八井熱田深部是否有可供開采的資源,國內外很多專家都持否定態度。
多吉在認真研究了這個地區跨度達20年的地熱地質資料基礎上,大膽提出了羊八井不僅有可供開采的淺層地熱資源,而且有可供開采的深層資源,且儲量極大。1996年,他開始承擔羊八井ZK4001高溫深井的設計、勘探重任。
開采的過程一波三折。井剛打到80多米的時候,因為地層破碎,里面又含有高溫的水和汽,鉆不下去、卡鉆等狀況時有發生。那時,多吉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他夜以繼日地攻關,經常半夜爬起來查資料、想辦法,經過不懈努力,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題。經過兩年多艱苦開掘,最終開采獲得了成功,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這口井也成為我國目前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熱井。
自此,非火山活動區不產生高溫地熱的認識被打破。多吉首次創立了大陸非火山巖型高溫電熱系統模型和成因理論。由于在地質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2003年,他獲得了我國地質科學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盡管羊八井地熱開發取得了成功,但長期以來,我國地熱領域的技術卻沒能跟上去,資源勘探、高溫地熱井鉆井等核心技術還是落后于發達國家。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530兆瓦,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7000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萬噸標準煤。
作為清潔能源,地熱能特別穩定。“一年能夠發電8000多個小時,除機器檢修外都可以運行。”多吉介紹說,隨著技術進步,還可以采用熱管技術,做到“只取熱,不取水”,也就是先打井,把地下的熱通過如水、油等介質傳出來,再把水回灌到地下,這樣就不存在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污染等問題。
結緣地質
1953年9月,多吉出生于西藏山南市加查縣的一個偏僻山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科考隊經常在西藏從事地質勘探工作,一些科考隊員就住在離多吉家不遠的地方。去科考隊駐地看巖石標本、聽科考隊員講“尋寶”故事,成了少年多吉最感興趣的事情。
后來,20歲的多吉成為縣電影隊的一名放映員,對當時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是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但多吉心中卻有一個更大的夢想——上大學。“每當科考隊員們講起地質和資源,我心中就有一個愿望,就是學習一門知識,以后能夠參與西藏的建設。”多吉回憶道。
當了兩年電影放映員之后,多吉被推薦到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學習。1978年,多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來到了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從事勘查和科研工作,與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
地質勘探十分艱苦,多吉卻樂此不疲。“每天都帶著希望出發。”多吉說,“天蒙蒙亮就走,不停地走,不停地觀察、制圖、記錄,尋得了線索就追蹤,直到太陽落山,有時候要半夜才能回去。”從3月出山,到9、10月結束,多吉和同事們經常要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安營扎寨,一待就是六七個月,視線所及,不見牧民、難覓牦牛。“背著饅頭上山,背著石頭下山”,是他工作的真實寫照。
山高路遠,危險更是如影隨形。多吉卻常以一句“這是地質工作常有的事”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他曾在日喀則經歷過山體滑坡,蹚水過河時多次突遇河水暴漲。雪盲癥對地質隊員來說更是家常便飯。雖然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多吉卻始終堅信“無限風光在險峰”。
數十年來,多吉幾乎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從藏北無人區到藏南高山峽谷,為了摸清西藏地理資源家底,為了給西藏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打下基礎,他做了很多工作。在多吉心中,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的窗口,是“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高原“尋寶”
1987年,多吉率領的西藏地質地熱大隊對全區100多個泉水點進行勘查,發現了位于當雄縣境內的水源地——曲瑪弄泉。該水源地海拔在5100米以上,泉水溫度常年保持在23攝氏度左右,水中的鋰、鍶、偏硅酸三項指標均符合人體健康標準,屬于世界范圍內比較珍稀的小分子團水。
從發現到立項開發,前后歷時14年,“5100冰川礦泉水”成為雪域高原的優質好水,更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不僅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更讓他們看到了新的技術、市場和管理方式。多吉也被親切地稱為“送來圣水的人”。
如今,多吉和同事們還在尋找其他水源,要把更多的西藏優質水資源開發形成系列,為西藏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水是最簡單的但也是最‘復雜’的物質。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好水好在哪里。”多吉說。
西藏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西藏地域遼闊,地質工作難度大,利用程度還很低。合理開發西藏的礦產資源,既是西藏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國在國際資源市場話語權的需要。多吉說,“搞地質工作首先就是要摸清國家的資源家底。”
為了能夠找到礦、找大礦、找好礦,他積極促成了國務院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投入資金80多億元,在資源評價的同時,研究水和地質環境、排查地質災害隱患等。
多吉積極提倡“綠色礦業”的理念,即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通過嚴格的環評制度和環境監管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大自然是慷慨的,但慷慨也是有原則的,你只要真誠地對待大自然,就會有很豐厚的回報。”這是多吉經常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