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夏家立 攝
在甘肅省迭部縣的崇山峻嶺間驅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送走一片森林,又撲來滿眼綠色。行至一個狹窄的山道處,楊成武將軍題寫的“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映入眼簾,紅色的字體格外醒目,令不少游客停車駐足。
1935年9月16日,一次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戰斗在這里打響。臘子口一戰,是長征中少見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勝的一仗。戰斗后第二天,聶榮臻在這里佇立良久、慨然長嘆:臘子一開,全盤皆活。
置身這深山峽谷中,仿佛依稀能聽到當年激烈的槍炮聲和戰士們的吶喊聲。這里留下的長征故事,激勵著甘南人民開啟一場新時代的“綠色長征”。
“三日之內拿下臘子口”
毛澤東遞給他們一竹筐紅辣椒,交代了一件異常艱巨的任務
看著峭壁上的“天險臘子口”“緊跟毛主席”等字樣,慕名前來參觀的大學生趙闖說:“接下來要去臘子口戰役紀念館,看看這是一場怎樣奇絕的戰斗!”
歷史的輪廓,在紀念館珍藏的史料中逐漸清晰。1935年9月,中央紅軍由四川北上,到達迭部縣俄界村。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批判了張國燾擅自南下的路線,并分析了其給中央紅軍造成的被動局面。
“臘子口戰役發生在黨內出現嚴重分裂的緊要關頭,事關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和中央紅軍安危存亡的關鍵時刻,注定成為黨史軍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前館長、現任甘南藏族自治州黨研室主任的夏家立告訴記者。
臘子口,藏語之意為“險絕的山道隘口”,當地人稱“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整個峽口只有30米寬,兩側山頭對立,仿佛一座大山被大刀直直劈開,既高又陡。中間有一條奔騰咆哮的河流,河上一座狹窄的木橋連接兩側山路,被稱為甘川古道的“咽喉”。
聶榮臻曾回憶說,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將會處于進退失據的境地”。
9月14日,中央紅軍到達旺藏鄉,毛澤東住進茨日那村的一幢木樓,這里距離臘子口仍有150公里。木樓現在的主人桑杰說:“在這里,毛主席叫來了時任紅四團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給了他們一竹筐紅辣椒,下達了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立刻動身,三日之內拿下臘子口。”
然而,為防止紅軍進入甘南,國民黨軍隊布設了數道防線,僅在臘子口就布置了兩個營的兵力,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筑碉堡,山坡上還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要想過此險隘,必有一場血戰。
9月16日午后,擔任主攻任務的紅四團抵達臘子口,一場生死奪隘戰就此打響!
守軍憑險固守,用手榴彈控制了木橋前面的那段隘路,紅四團六連幾次沖殺都沒有奏效。據聶榮臻回憶,“短短五十米的路上,手榴彈的木柄以及還沒爆炸的手榴彈在地上鋪了厚厚的一層”,紅軍始終接近不了橋頭。
強攻不成,還需智取!經過調整部署,一邊正面佯攻,一邊精心挑選人員攀爬峭壁,從山頂向下突襲。面對“猴子都爬不上去”的峭壁,國民黨軍隊沒有設防。然而,一名外號“云貴川”的苗族戰士自告奮勇,硬是從絕壁攀上崖頂。他將早先收集的裹腿布放下來,幫助其他人順利登頂后,總攻信號響起!在碉堡的爆破聲中,守敵狼狽逃竄。
臘子口一戰,打開了紅軍前往陜甘根據地的通道。自此,中國歷史有了另一番景象!
理想信念成為命運砝碼
敵軍重重、雄關漫漫,皆阻擋不了他們一往無前
“在這場戰役中,紅軍沒占地利,但卻有嚴明的紀律和堅定的信念作保障,這也最終成為紅軍制勝的法寶。”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副館長朱勝利說。
在此役打響的前一天,行軍到崔古村的紅四團忽然發現一座糧倉。盡管饑腸轆轆,但紅軍紀律嚴明,他們不但在糧倉上寫明“節約用糧、不準多取”等字樣,而且將所拿糧數一一寫在門板上,并留下了銀元和欠條。
在國民黨堅壁清野之處,怎會有糧倉留給紅軍?“管轄此地的是卓尼土司楊積慶,他早就了解共產黨的政策主張,也同情這支旗幟鮮明、紀律嚴明的隊伍,他有意暗中支持紅軍。”迭部縣黨史辦主任談俊昌說,“這個糧倉成為突破臘子口的‘加油站’。”
朱立村村民龐鬧修聽父親講過,在他們村,一名紅軍小戰士借用房東家的瓦罐打水,不小心將其打破,因害怕受批評沒有上報。(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不料第二天指導員例行紀律檢查時發現此事,一番批評后要他賠償。可是小戰士身上值錢的只有一件紅毛衣,還是母親過草地犧牲時留給他的遺物。但“損壞東西要賠償”,他只好將其交給藏族老阿媽……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它們訴說著紅軍的紀律和信念,由迭部越傳越遠。“2014年3月的一天,藏族婦女安貴霞找到我,說受家中長輩所托,將外公的一件遺物捐給紀念館……”夏家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了一段難忘的往事。
這件文物是一張破舊的介紹信,上面寫著“茲有我校學員康友山,原系甘肅省武山縣人……請按革命軍人酌情予以幫助”。康友山的女兒、今年66歲的康次仁瑪說:“臘子口戰役前,父親和戰友借宿在康多村農家,他們主動幫忙擔水、劈柴。母親當年17歲,兩人一見鐘情。部隊開拔時,父親承諾,一定回來娶她。”
1936年,康友山隨紅軍隊伍到達陜北吳起,勝利走完長征。“1949年,父親又一次翻山越嶺,回到臘子口。母親看到他的身影時喜極而泣,這一天,她等了14年。”康次仁瑪難掩激動。
“對家人,外公承諾的就會做到,對做事也是如此。峭壁上的‘天險臘子口’‘緊跟毛主席’等字樣就是他日復一日、一錘一錘刻下的。”安貴霞說,“這種信念和毅力是紅軍成功走完長征的密碼,也是外公留給我們家的精神財富。”
“像康友山這樣人窮志堅的農民,在紅軍戰士中很普遍。”夏家立說,“他們受到革命思想教育,跟著黨投身革命,歷經千難萬險,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一種堅定信念:敵軍重重、雄關漫漫、槍林彈雨、饑寒交迫,皆阻擋不了他們一往無前!”
紅色文化帶動“綠色長征”
“與全國人民一起邁向全面小康,這是我們對長征精神的最好傳承”
在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幾名游客感慨地說:“只有身臨其境,才知地勢之險要、勝利之艱辛,才能感受到天險變通途所折射的翻天覆地變化,才能體會到繼承發揚長征精神的重要意義。”
革命前輩留下的紅色資源,成為迭部縣組織黨員教育、開展紅色旅游的文化寶庫。現在,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每年迎來約15萬名游客,附近的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堅持免費參觀,10年來共迎接游客約200萬人。“游客中多是一家老小自駕前來,近些年,每逢‘七一’等節日,縣里還在紀念館組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紀念館講解員完瑪央金說。
據了解,迭部縣堅持以“紅”帶“綠”,推動綠色發展,開啟了一場新時代的“綠色長征”。2009年,在“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前,中國生態學學會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生態文明臘子口論壇”,提出了“綠色長征”計劃,發起“綠色長征”行動。今年8月召開的第七屆論壇,又以“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主題,探討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路子。
長征精神激勵著甘南干部攻堅克難,致力于把甘南藏區打造成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甘南州委副書記、州長趙凌云表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偉業,甘南人民過上小康生活,必須“舉生態旗、吃生態飯、走生態路”,發展生態旅游,堅持紅綠結合、以紅帶綠的總思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認識到,只有保護好這片生態,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迭部縣旅游局局長楊海林說,“我們還精心打造每一個景點,通過挖掘紅色資源,帶動周邊地區的綠色發展。”
“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迭部縣縣長焦維忠說,“我們下功夫打造‘紅色’和‘綠色’兩張名片,造福子孫后代。與全國人民一起邁向全面小康,這是我們對長征精神的最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