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被譽為“天路”的青藏鐵路,其中有一半是多年凍土地段。凍土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對溫度極為敏感,遇冷凍結遇熱融化下沉,鐵路建在這樣的路基上很容易出現破裂或者塌陷,這個被稱為舉世無雙的世界凍土工程難題,卻被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賴遠明團隊用普普通通的石塊攻克了。
賴遠明,中科院院士,寒區工程、土木工程專家,世界凍土研究的領跑者,被稱為解碼高原凍土難題的“魔法師”。
從貧寒中走來的中科院院士
20世紀90年代,在一次出差的火車上,賴遠明第一次聽到“凍土”,“與一位搞凍土研究的人聊天,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感覺渾身一冷,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他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這個南方人竟與高原凍土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2年,賴遠明出生在江西龍南縣一個青山環抱、偏遠安靜的客家山村。小時家庭非常貧困,到上中學時還要上山砍柴賣錢增加家庭收入。賴遠明從小勤奮好學,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本科畢業后,賴遠明考入蘭州交通大學土木系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后,他選擇留在了蘭州,而且還扎了根,“我在江西只待了21年,在甘肅已經32年了。”除了鄉音未改,賴遠明已經完全融入了西北。本科讀礦山機械,碩士學位是土木工程。賴遠明的博士學位又一次跨行到了凍土科學。
那個年代,研究凍土是絕對的冷門,當時在蘭州交通大學土木系任教的賴遠明,對凍土更是一無所知。當得知凍土研究在國際上還有很多空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時,他對這個“冷門學科”有了一種莫名的親近。1996年,賴遠明在中科院寒旱所(當時的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開始了和凍土的親密接觸。
(圖片來源:新華網)
與青藏高原凍土結緣20載
2001年,青藏鐵路開工,高原和凍土是青藏鐵路修筑中必須解決的重大難題。這個科研任務落在了賴遠明所在的研究所。
“最難的是沒有相關學術規范,而理論分析又是最難攻克的。”作為“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項目的負責人之一,賴遠明帶領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難,一次次去施工現場,采樣本,測數據。
有一次,賴遠明和同事們在海拔4600米的昆侖山隧道采巖樣,由于隧道還沒有打通,空氣流通不好,要進入隧道內六七百米的地方工作,空氣更加稀薄。“當時高原反應很嚴重,但是想著進來一次不容易,還是堅持把樣本采完。那次回來后,落下了后腦勺疼的病根,治了兩三年才好轉。”賴遠明說。這次“負傷”解決了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昆侖山隧道襯砌和保溫措施的參數優化設計問題,消除了凍脹和融化對這兩座凍土隧道的破壞作用。這兩個隧道目前已經服役12年,沒出現任何問題。
每天“挖山不止”樂在其中
在研究工作中,賴遠明提出了多項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凍土工程溫度場、滲流場和應力場三場耦合問題的數學力學模型,導出了這一問題的有限元計算公式,并對寒區隧道在滲流體積力和凍土蠕變及體積凍脹荷載作用下的應力場和溫度場進行了數值模擬。這一研究成果填補了寒區隧道計算理論方面的空白。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賴遠明第一次聽到列車廣播介紹火車經過的路基結構時,再也抑制不住淚水。“很激動也非常自豪!”賴遠明說,“自從青藏鐵路建成后,凍土成了熱門。”在外人看來,研究凍土是枯燥無味的冷門學問,賴遠明卻樂在其中。
如果有人問起“你是哪里人?”,帶著一口濃重南方口音的賴遠明都會這樣回答:“我是甘肅人。”賴遠明覺得,西北地區是凍土研究的最佳基地,在這里工作能夠保持學術的系統性,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是出不了成果的。除了破解青藏鐵路凍土難題外,賴遠明還參與攻克青藏公路凍土難題、甘肅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洮工程”的凍土難題,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對賴遠明來說,“凍土工程研究就像是一座永遠挖不完的礦山,包括我在內的科研人員要挖山不止,‘一根筋’走下去,為中國乃至世界凍土事業的進步貢獻己力。”(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