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中小妹米瑪所在的什布奇村落,村落背面的什布奇山口通往印度西北部。記者 曉勇 攝
2017年11月底,漫游喜馬拉雅山脈,一場爬山渡湖的遠行在嚴寒與冷風簇擁下開啟。冬日阿里,像是一幅瑰麗壯闊的自然畫卷,徐徐展開;
在土林環繞的地方,讓目光信馬由疆,領略一個個文化都城與遺址;
穿越土林,再行山路十八彎,翻越層層高山、峽谷,在海拔垂直下降近千米的中印邊陲小鎮底雅,見識一場源自古老苯教的宣舞;
三姐妹在采摘蘋果。次仁存成 攝
然后,在夕陽垂地時,探訪底雅鄉底雅村作業組一戶房前屋后有蘋果樹、杏樹、核桃樹的美麗人家,邂逅來自拉孜縣的三姐妹。
事實上,在到達札達縣城第一天,行程便因這三姐妹的故事而悄然改變。因為,在千年王廷古格腳下,從相對中部腹興地帶遠嫁邊地的她們,已然成為札達佳話。
自2009年底的3年間,來自拉孜縣曲瑪鄉曲瑪村一戶同胞三姐妹依次嫁到底雅,成為守護這個邊陲小鎮228戶中的一員。人們說,底雅古有空行母三姐妹的美麗傳說?,F在,有來自拉孜三姐妹的感人故事。
出發:離別故土,姑娘心酸的淚擦了又流
房前屋后草坪上隨處可見落地蘋果、半人高的玫瑰和月季仍在冬日里肆意開放的家園,正是大姐次仁吉拉的家。
三位來自日喀則市拉孜的三姐妹著藏裝,戴著古色古香的項鏈,披著自織的底雅特色披風,在院內的蘋果樹下用燦爛的笑容迎我們走進客廳。
風情各異的三姐妹,還有那一籃紅彤彤的底雅蘋果,令連日來奔波在藏西高原嚴寒中的記者,突然有些恍惚,仿佛時光交錯,眼前只剩一抹亮色。
溫柔賢惠的大姐次仁吉拉,年方32;集干練與率性一身的二姐央珍,正值28歲;可愛靦腆的小妹米瑪,芳齡26。
就在柴火爐燒得正旺的北屋,傾聽來自藏堆三姐妹的故事。
三姐妹的家鄉遠在千里之外的日喀則市拉孜縣曲瑪鄉曲瑪村。說起與底雅的緣份,要從二姐央珍的戀愛說起。
守邊固邊的索南仁青、央珍一家。記者 益西加措 攝
2009年,秋末。遠在阿里措勤縣一處工地打工的央珍即將結束工期回鄉。此時,她與在工地上認識的底雅男子索南仁青早已心心相印。
工期結束,意味著各自返鄉,茫茫人海再見無期。索南仁青舍不得就這么讓央珍走了。兩人商定后,先從措勤回到央珍老家曲瑪村。
三姐妹的雙親早已亡故。此次回去,央珍是希望得到家兄和大姐的同意。在如愿得到家人的祝福后,他們很快啟程前往阿里。
11月中旬,正是阿里的冬日,寒冷、荒蕪、蒼?!瓘难胝涞睦霞易嚨桨⒗锏貐^,再從獅泉河鎮向札達縣香孜鄉,從香孜一路翻越山嶺,向更高的山、更深的谷進發,背上行囊用腳步丈量,走進底雅。
對離別故土的央珍而言,那是一場漫漫長路,遠的甚至讓她有一種絕望感。是不是自己太過草率?她自問,卻早已淚流滿面。
看著眼前的女孩哭紅的雙眼,索南仁青心疼卻又無能為力。事實上,他是退伍軍人,早年戶口就已遷至噶爾縣。他在底雅,除了老母親和一間破敗的房子外幾乎一無所有。
很快,央珍明白了一切。哭哭啼啼本也不是她的個性,倆人開始籌劃今后的生活。在底雅鄉,他們先找到鄉黨委、政府租房安頓。正值年關,底雅鄉也沒有工地可以找活兒,鄉里在了解他們的實情后,不僅真誠地歡迎他們,還安排他們到索南仁青祖輩生活過的底雅鄉底雅村古讓作業組。
能干的央珍發現,工地上留下了不少廢棄的水泥,她找人問是否可以用,在得到許可后,央珍和索南仁青開始在古讓組索南仁青家原有土地上,建起了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小家。
那是底雅的寒冬,但對這個來自異鄉的23歲姑娘來說,生活從此有了盼頭。
入黨:異鄉安家,希望在時光里慢慢發芽
四大名河之象泉河從底雅河谷避開喜馬拉雅眾山阻隔,緩緩穿越什布奇山口,流入印度境內。從什布奇山口,有西藏西部連接印度西北部的一條絕佳交通線路。
20世紀30年代,一個胡子拉渣,戴著破舊帽子的男人,曾幾次走過這條喜馬拉雅西部的山路。他叫朱塞佩·杜齊,意大利著名的藏學家、探險家。從這里,他邁進了喜馬拉雅腹地的奇妙之地——西藏。
這是一條文化與宗教探險之路。因為杜齊,也因為更早期的阿底峽大師,這里,更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因為,藏族著名大譯師仁青桑布的家鄉就在底雅。
無論土地,無論人文,這里都是一方沃土,對世代生活在此的人們;對從外鄉一頭扎進這里的拉孜三姐妹。
央珍在古朗組自家果園內抱著小女班丹拉姆。記者 曉勇 攝
初來時,央珍便看到了希望和美好的生活前景。老家日喀則人口稠密,不易找活兒,拿的工錢少。而遙遠的底雅,地處邊陲卻有許多機會?!爸灰憧细冻鲂羷?,在這里富起來是遲早的事兒?!毖胝湔f。
2010年6月,底雅最美的季節。因為央珍的召喚,遠在拉孜曲瑪村老家的次仁吉拉和米瑪相繼到底雅的修路工地打工。
她們與底雅的姻緣也起于這次經歷。底雅人看到了藏堆姐妹的勤勞,也看到了她們善良的本性。姐妹倆相繼被提親。當年,次仁吉拉就嫁給了底雅組組長歐珠多吉,其家境殷實,生活無憂。2011年,小妹米瑪成為底雅鄉什布奇村主任丹增群培的妻子。丹增群培家生活富裕,本人還是村里致富帶頭人。
次仁吉拉和米瑪有了好的歸宿,讓央珍感到極大的安慰。而她自己仍將經歷一段艱難歲月。
2010年6月,底雅至札達公路開工興建。央珍和索南仁青抓住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央珍從老鄉手中以2.2萬元賒欠了一輛工地用拖拉機,將其租給修路工地老板,由索南仁青當司機,而她自己則在工地上做飯。
僅半年,刨去拖拉機的租賃成本,央珍和索南仁青賺了6萬元,加上央珍在工地做飯的工錢2.8萬元,他們有錢了。在邊陲山溝里,他們看到了希望。
后來,央珍將戶口遷入底雅。從此,政府每年給她發生態補償和邊民補助。2012年,國家投錢的安居工程又讓她家的房子擴建了60余平米。
采訪二姐央珍時,央珍大女兒扎西卓瑪和小女兒班丹拉姆在旁。記者 丹增平措 攝
直到現在,有了倆閨女的四口之家,共有六間房。在8畝林地上種上了蘋果、杏樹、核桃等200多株樹苗。其中4畝土地是從鄉里分到的。央珍還在古讓組沿公路道開了一間茶館……
從一無所有,到蒸蒸日上的小日子,所有這些,央珍都歸功于國家對西藏邊民的好政策。她說,她想報恩,報共產黨的恩情,而第一步她想入黨。從2015年預備黨員到現在成為一名正式黨員的央珍,任古讓組組長,雙聯戶長。
守邊:巾幗不讓須眉
漫長的路途,橫亙的山嶺,凜冽的寒風……來自日喀則拉孜三姐妹都曾經歷過前往底雅的這條山路。如今,緣定象泉河谷的她們,自稱為底雅人。從打工妹到守護一方國土,央珍三姐妹的幸福恰如那花兒般燦爛。
拉孜縣曲瑪鄉是一個農牧兼宜的地方,年少時,三姐妹一年四季在牧羊耕田中度過,卻不曾上過一天學。這是她們這輩子最遺憾的事情。
次仁吉拉家的果園。記者 曉勇 攝
央珍說,沒文化不能怪父母?!叭朦h一方面是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了解更多好政策,幫助村里組里的人一起富起來。另一方面,就是想報黨恩。我們三姐妹從外鄉來到陌生的土地,從上到下點點滴滴的幫助,我們銘記一生。我想通過自身的努力回饋社會,回報國家。這是我現在最迫切的想法。”
富起來的央珍家有一輛翻斗車和家用車。每年,央珍的丈夫索南仁青專跑底雅至獅泉河運人運貨,每趟可賺2600元。
再無后顧之憂的央珍開始思考怎么讓村里、組里的人都一起富起來。
三姐妹從左到右依次是央珍、次仁吉拉、米瑪。記者 曉勇 攝
三姐妹披的色彩艷麗的底雅披風,是嫁入底雅后從村里女人那兒學的古老編織手藝。作為古讓組組長、雙聯戶長,央珍總不忘思謀遠慮?,F在,她正考慮把女人們召集在一起,搞一個合作組織,讓大家編織這種古老的傳統服飾,再賣出。她想,這是一條致富路。
央珍說:“我是黨員,是組長,我們組16戶34人,有孤寡老人,也有殘障人士,幫助大家一起致富,是我的義務和責任?!?/p>
從底雅組次仁吉拉家距古讓組央珍家有7公里,距什布奇村小妹家則有25公里,三姐妹的家依次向位于什布奇山的邊防靠近。
和底雅鄉所有鄉民一樣,巡邏守邊是三姐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腳踏國土的巡護路線,從陌生到熟悉,如今的三姐妹能叫出底雅一個個山名、一塊塊大石頭的“外號”。她們對守邊的意識也從“零”向“主人”轉變。
今年10月28日,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隆子縣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讓所有邊民如沐春風。守邊固邊在阿里邊境一線的拉孜三姐妹也由衷地感到自豪。她們說,我們的家是底雅,我們的祖國是中國。習近平總書記信里的每句話,就是說給我們大家的。我們決心以玉麥兩姐妹為榜樣,扎根雪域邊陲,既要自力更生,建設家園,更要齊心協力,守好邊境。
想知道夏季的底雅村落是什么樣子的嗎?快來看!??!
圖片拍攝于2015年6月。記者 益西加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