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是順著山勢和河流的流向,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心區、西區和北區三大片區。被當地人稱為“拉薩”的中心城區,奠定了拉薩古老的歷史記憶,而西區和北區則是在1965年拉薩開始城市大發展后形成的新區。相對西區以單一農墾為主要發展方式來說,北區的發展和建設過程就要豐富許多。
北區的擴展和開發有著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形成了以運輸、建筑、工廠為主導地位的城市最初定位。許多人對北區的記憶都來自于1965年以后的四十多年。它的城市符號鮮明而獨具個性。
拉薩的北城區,習慣上它被人們稱之為北郊。從地理劃分上來看,就是指今天當熱路以北、曲米路以東、藏熱路以西的區域,城區面積大約10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就是在這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歷史劇,它成為拉薩新城區記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北郊的特點來自于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河流——流沙河。正是因為有了這條攜沙量巨大的河流,才使得北郊大片的沖積扇土地,在流沙河決堤后成為滾滾黃沙的沉積地。當年每到夏天河水暴漲的季節,抗洪就成為北郊人的頭等大事。
北郊的眾多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有過輝煌的成就:汽車隊和建筑隊擔當過改善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設的歷史使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汽車隊和建筑隊的職工有過下崗的艱難,也有過改革的陣痛;而北郊早晚門市部、二級站、三級站等商店、企業也在滾滾而來的商業大潮中歸于平靜,繼而消失。關于他們的記憶則是一部鮮活的市場經濟教科書。
北郊的記憶還來自于新石器時代的曲貢遺址,還來自于我區第一家水力發電站,還來自于一汪清泉的疆覺曲米,還來自于軍區總醫院的俄式建筑,還來自于電機廠的露天影院,還來自于廣西友誼小學那棟當時三層的教學樓,還來自于現地質二隊早已廢棄的大廠房和銹跡斑斑的機床,還來自于西藏體育館齊秦火爆的演唱會,還來自于軍械廠子弟玩子彈殼的驕傲,還來自于機修廠生產出來的第一批珠峰牌壓力鍋,還來自于夏天無數小池塘邊孩子們抓“外國蜻蜓”的身影……
北郊是一個大范圍,它包括今天四中一帶的大北郊和軍區總醫院一帶的小北郊。由于當時交通不發達,要從大北郊到小北郊,只能從奪底路返回到林廓北路再從娘熱路到達小北郊。同是屬于北郊片區的大小北郊的人們,交往卻并不頻繁。大北郊工廠較多,效益普遍不錯,青工們對小北郊的人總是嗤之以鼻。自我優越感的膨脹,養成了大北郊青工們驕傲的脾氣,他們結群打架,使大北郊“惡人谷”的臭名不脛而走。
初夏,流沙河。
已經斷流半年多的流沙河,河床被黃沙和鵝卵石填至離堤壩不到1.5米的高度。南岸一住宅小區三樓的窗戶正好與河床等高,北岸青年林卡的白楊樹剛剛長出新葉,春風吹來,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像是在訴說北郊新的發展和新的故事。
流沙河其實是一條季節河,在冬春兩季枯水時節,工人們都要把淤積在河床里的沙石運走,以便讓水流在夏季順暢地通過河道,然后流入西邊的拉魯濕地。
這是一個平靜的下午。陳志剛鏟完最后一鏟沙石,把外套搭在肩上,然后點上一支煙,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攀上河堤。他順著河岸朝流沙河東面走去,那里有他剛剛租下的一間出租房——那是他在拉薩北郊的新家。
陳志剛已不用擔心今年夏秋兩季,流沙河會因漲水而漫過河堤,威脅到兩岸居民的正常生活。
事實上,流沙河的治理已進行了20多年,這20多年來,兩岸的居民生活平靜、安居樂業。
陳志剛是北郊的新居民,他的孩子也在位于北郊的廣西友誼小學念書,學校里那座“紅樓”是他最為熟悉的建筑了。北郊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存在和工作,才讓這塊土地在日后會留下陳志剛生活的印跡,也才會使日后的北郊記憶能增添一抹新的色彩。
同樣生活在北郊的近5萬人中,他們正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改變著北郊的面貌。他們平凡而執著,他們辛苦而歡樂,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造就了新北郊日后的新記憶。
剛剛在車管所順利通過汽車倒桿考試的卓瑪,她的笑臉正蕩漾在春天的和風中;在軍區總醫院打完點滴,臉上還掛著淚珠的杰貢平措,他的哭聲還揪著我們的心;在娘熱路郵局上班的拉姆,由于郵件逐漸減少,工作清閑,她迷茫的神情還在我們眼前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