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和尼泊爾人口環境部聯合主辦的“提升興都庫什喜馬拉雅的適應能力——為亞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方案”國際會議近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召開。來自全球山區發展領域的數百名環保人士、科學家、政策專家以及政府代表齊聚一堂,從合作、性別、食物、市場、生態系統、貧困、政策、能源、氣候、知識、投資、水12個方面,共同探索、商議提升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適應能力的方案。
興都庫什山脈是亞洲中南部的高大山地,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內,少部分位于巴基斯坦,是中亞、西亞、南亞沙漠地區中的主要水源區之一。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共覆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不丹、阿富汗等8個國家,向21億人口提供水源、居住地和生態系統。
但是,高原山地的生態環境并不適宜生存,如難以接近、生態脆弱、地處邊緣等。人們必須采取特別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才能適應當地環境。同時,高原山地正面臨氣候變化、移民外流、自然資源減少等因素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據了解,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以及由此引起的洪水、干旱、高溫、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災害,已經對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的生態系統和地區居民造成影響,并且后果十分嚴重。當地居民在應對洪水、干旱、山地滑坡等自然災害時,通常十分脆弱,毫無應對能力。
ICIMOD總干事大衛·莫登(David Molden)表示,高原山地發生的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亞洲,更影響世界。“我們為高原山地發生的變化尋找未來策略,不僅造福于山區居民,更造福于世界20多億人口。”莫登表示。
此次為期4天的會議,以“resilience”為關鍵詞展開了12個方面的討論,包括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防控;水、食物、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生態系統;消除貧困和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山區生計的投資。會議還探討了建立潛在機制和方法的可行途徑,包括地域合作、政策與機構、市場與商業方案、知識與技術網絡等方面。
莫登表示,“resilience”意味著對經常發生的變化或自然災害有所準備。具備“resilience”的能力則意味著具有能夠從這些變化或災害中復原的能力,甚至比以前的狀態更強。
經過為期4天的討論,大家形成了關于打造更有彈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的12點共識,包括加強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在全球范圍的有效發聲;建立及強化各層級的管理機制、合作聯系,以便促進地區恢復力建設。這些共識將為廣大的利益相關者打造一個更有彈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提供行動指南與參考框架。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媒體工作坊”、“青年論壇”、“加強地區合作”等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