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8月22日視察青海省海西州時講的這番話,讓青海省科技廳廳長解源觸動很大。這一年來,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經濟欠發達的青海應該如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8月20日,由青海省科技廳、海西州人民政府、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主辦的柴達木循環經濟研討會在中科院學術會堂舉行,與會專家對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給出了中肯而有灼見的意見,為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注入機制“活水”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幾乎擁有元素周期表上所有的礦藏,素有中國“聚寶盆”之稱。
由于其多元、獨特的資源稟賦,柴達木地區被列入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驗區。2010年3月,國務院批復了《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自此,青海鹽湖資源開發進入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綜合開發利用階段。
作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方案的論證專家組組長,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認為,不能用東部的循環經濟條件來要求西部。“做好科學論證的同時,要考慮經濟可行性,要更好地面向未來,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循環經濟。”
目前,柴達木鹽湖的鉀鹽、鎂鹽、鋰鹽和硼酸等資源開發已陸續形成規模,針對鹽湖多元復合資源特點的綜合開發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初見端倪。
但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茅永紅看來,柴達木鹽湖資源開發尚未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和循環經濟工業體系。
他指出,由于每個開發利用階段的技術路線、管理思路、礦權屬性、招商模式等始終沒有統一到一起,每個鹽湖區塊、每個鹽湖化工企業都在各自為戰,企業之間在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上沒有形成上下游和產品之間的原料承接和相互配合。
為此,他建議引入民企靈活機制,在鹽湖企業間嫁接和復制,讓民企之間、國企之間、民企與國企之間相互合作,協同發展,為柴達木循環經濟注入“活水”。
化“鎂害”為“鎂利”
青海鹽湖鎂資源豐富,其中柴達木盆地內的鎂資源儲量占全國已查明鎂資源總量的90%以上。
不過,2005年前,青海鹽湖資源開發主要以鉀肥生產為主,提鉀過程中年排出高品質氯化鎂母液(生產廢液)達數千萬噸。受工藝技術限制,這部分鎂資源未實現高效開發利用,并造成了鹽湖成分變化的“鎂害”。
“大量寶貴鎂資源被棄置,制約鉀資源可持續利用,制約鋰資源高效提取,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影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中科院院士段雪直言。
2010年,中科院學部啟動了關于青海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戰略咨詢項目。經過兩年多的調查研究,咨詢專家組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鎂資源有效利用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只有當鹽湖鎂產業在規模上發展到與鹽湖鉀肥等產業相匹配時,鹽湖資源才能真正走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段雪說。
據了解,目前在青海省投資上百億元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其金屬鎂生產線具備年產10萬噸的規模,是世界最大且技術一流的自動化金屬鎂生產裝置。未來5-10年內,年產規模將提升至40萬噸。
“鎂資源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段雪表示,初步估計每年的需求量在5000萬噸以上,包括鎂耐火材料、鎂建筑材料、鎂能源材料、鎂合金、鎂功能材料等。
近年來,鹽湖相關企業已開始關注鎂資源利用。但是,段雪指出,目前鎂產品種類少、應用有限,主要是氫氧化鎂和氧化鎂,急需發展多品種、大規模的鎂基材料產品群。
從“小循環”到“大循環”
柴達木,在蒙古語中意思是“鹽澤”。因鹽而得名,但這里豐富的物產不止于鹽。
“鹽湖資源要實現科學循環利用開發,必須堅持鹽湖資源一盤棋的思想。”這一觀點成為專家們的共識。
以破解鹽湖氯平衡難題為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徐云鵬表示,單靠鹽湖資源之間的轉化,難以根本上解決。解決氯平衡問題,需要統籌考慮鹽湖和區域內其他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互補、協調、有特色的產業鏈。
我國鋰資源位居世界第三,青海鹽湖鋰資源占我國鋰資源的80%以上,但資源品質較差,鎂鋰比高。
“高鎂鋰比鹽湖綠色、低成本的鎂鋰分離是世界性難題,也是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瓶頸。”中科院青海鹽湖所研究員鄧小川認為,青海開發鋰資源要采用先進技術,通過高品質產品、低成本競爭、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工藝等方式打造結構合理、優勢突出、集約利用、產業鏈延伸融合的特色鋰產業。
其實,不局限于鹽湖各項有色金屬資源的提取。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路貴民表示,青海省先天的資源稟賦,使得青海在優化能源結構、多種能源互補、穩定能源供應方面極具優勢。
他建議,充分利用鹽湖的資源稟賦和地理區位優勢,與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有效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統一,把“聚寶盆”打造成綠色、低碳的經濟寶地。